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_652





  “祖父记得你当年与顺王交情还算不错,你可以试着向他投诚,但以我之见,他恐怕不会多重用你。”

  “为什么?”魏澜一直想不明白,顺王为何看他的眼神如何淡漠,仿佛是个完全不相干的人。

  “因为他忌惮魏家,你的路子也许需要变一变了,将来做个封疆大吏也不错,这内阁恐怕与你无缘。”

  “就因为我姓魏?”

  “对,就因为你姓魏,你是魏家嫡长孙!”

  “孙儿觉得顺王不是这样的人,不过有舍有得,魏家想要更进一步很难了,确实需要收敛锋芒。”

  魏丞相欣慰地看着他,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,等祖父死后,魏家就分家吧,宗族大了,免不了藏污纳垢,没的将来成为你的绊脚石。”

  “阿翁……”魏澜惊讶地看着他,没想到一向注重家族的祖父会说出这种话,难道顺王果真想要对付魏家?

  “阿翁,如果……我们可否另选贤能?大皇子、四皇子,还有几位小皇子,不都可以?”

  “以前顺王还没回京时还有机会,现在看来,很难,大皇子自身难保,四皇子……除非先头那两位都死了,否则怎么也轮不到他。”其余的就不用说了。

  皇帝不是昏君,这些年平衡之术用的极好,朝廷上并没有一支独大的官员,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,谁都没那么大的本事。

  ******

  过了两天,殿试如期而至,一大早宫门前就站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以及等待进宫的学子们。

  这些学子们分为两个阵营,一边华服锦袍,一边布衣白袍,泾渭分明,看着就像随时要干上一架的样子。

  殿试设在辰时,朝会刚结束,宫门大开,赵公公领着跟班们来宣旨:“宣……贤才们入殿侯旨!”

  “快看,那位就是最得陛下信任的赵公公,年纪真是大啊,听说和陛下是几十年的交情了,比一般大臣还有脸面呢。”

  “那些就是宫里的太监了吧?我有个远房表弟当初为了救母,舍身进了宫,这么多年了无音讯,也不知人过的好不好。”

  “几年了都没音信?那你们做好最坏的准备吧,宫里每年都有安排探亲的,如果人还在,不可能几年都不露面,你……节哀。”

  这座宫城,象征着天下权势的顶峰,它坐落在京城中心,可就算是世代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也未必见过其内部的面貌,这一堵堵高墙宫门,一排排精兵侍卫,就像一道鸿沟,阻断了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
  所以哪怕是京城人,面对皇宫也是敬畏的,好奇的,而近日能踏入这座宫城的寒门子弟们,更是激动的泪流满面,哪怕今日落选,他们出去也不愁生计了,毕竟他们可是被皇帝接见过的人呢。

  一层层宫门走过去,不知过了多久,他们终于到了奉先殿,殿外羽林军林立,个个英姿飒爽,目不斜视,一众学子心惊胆战地从中穿过,胆子小的连路都走不稳了。

  等进了大殿,一股阴凉之气扑面而来,此时已是盛夏,他们在外头站了许久,又走了好一会儿的路,不好人都大汗淋漓,这股冷风吹在身上,舒适却也让人心惊。

  大殿内静悄悄的,进门的学子们不敢抬头,随着人流入殿后跪在地上,行大礼后才听到刚才那太监的声音:“平身吧,都入座,你们有一个时辰的时间答题,一个时辰后,不管写完没有都必须停笔收卷,否则视为作弊。”

  众人这才微微抬头,看看左右,果然看到了一旁安置了几百张桌椅,他们暗暗心惊:这奉先殿是有多大,竟然能容纳如此多的桌椅。

  试卷已经摆在案桌上了,学子们随意入座,并没有排号,但很有默契的,世族子弟坐在前头,寒门子弟坐在后头。

  一个时辰写出一篇策论其实有点难度,但殿试就一道题,就算只写了几百字,只要点到要点也能脱颖而出,因此,全看他们的水平了。

  魏澜坐在首排当中的位置,翻开试卷看了眼,发现并非事关赈灾的题目,而是一道关于孝道的题,题目简单明了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运于掌。

  这话就是没读过书的孩童也能明白意思,魏澜眉头微皱,不明白陛下出这题是何用意,难道只是让他们谈谈孝道?

  有些人想的深,自然要写些如何利用孝道治国的思想,以及百善孝为先的准则,想的简单些的,由此想到自家含辛茹苦的父母,下笔就是一篇感谢父母的散文诗歌,辞藻华丽,感人肺腑。

  李煦也是当场才知道题目,并没什么特别意外的想法,皇帝也许只是因为年纪大了,总免不了会想起身后事,他又是有皇位要继承的,比别人的老人更怕老更怕死,历代皇帝,能寿终正寝就不错了。

  寇骁今日也在殿上,他站的位置离李煦有点远,听着周围人小声议论着考题,心里想的却是:天下要真如此,那他和李煦也不用担心没有儿子了,反正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家的孩子嘛,还要养老送终做什么?

  一个时辰干站着是很无聊的,后来皇帝中途回后方休息,李煦便让宫人送了茶水点心来,让大家席地而坐,休息片刻。

  这些上朝的大臣们都是天不亮就入宫了,早餐都是随便吃一点,等散朝了再正式吃早饭,但今天上午肯定走不了了,一个个饿的前胸贴后背,李煦的做法无疑深得百官的心。

  魏澜也注意到这边的动静,说实话,他们早餐也没敢多吃多喝,怕中途要出恭,因此闻着那边的香味一个个都有些心神不宁。

  李煦可就不管这些考生如何了,听闻科举制度下的考生要在小小的单人间里住好几天,吃喝拉撒都在里头,这才哪到哪,饿肚子有什么,何况举目望去都是年轻人,饿一顿死不了。

  一个时辰后,皇帝被人搀扶着坐回龙椅,王朝铣命人收卷,临时调来的太监们用纸糊住考生姓名,然后打乱顺序送到阅卷官面前。

  十几位文官当众阅卷,一人分了几十份卷子,写的短的还好,长篇大论的还真不是一眼两眼能看完的。

  不过文章写得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,字写得好不好更直观,有经验的官员只看头尾也能判断出文章的好坏,因此速度还是很快的。